核心重要:阴阳是整体论,不是对立论
一提到阴阳,很多人脱口而出:阴阳对立。更关键某度还给出一个解释:中国古代哲学对立统一关系的核心观念。阴阳对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,源自《易经》和道家思想,指事物内部或相关事物之间存在两种既排斥又关联的属性。
我对此表示看法有点差异。太极图大家都见过,但很多人都被图中的阴阳所吸引,却忘记最核心的外面的那个圈。如果没有那个圈,阴沉阳散,早就不存在这个结构,关于太极图不展开了,见太极图在讲什么?外面这个圈就是一,阴阳就是二,这就是《道德经》中所说的“一生二”的具体化。再论:一生二,二生三中的“二”指什么?。说“二”就是阴阳,这句话是不对的,这个细微处需要注意。阴阳就是基于一个整体内的此消彼涨的“冲和”过程,没有什么对立,只有互化。因为对立只有碰撞,以力胜之,哪有什么“冲和”,跟“和”谈不上,因为这个破坏了整体。这个好比部族之战时,一族赢了,一族输了。输这一族就消失了,并入赢这一族,这里面没有“和”的成份,自然不存在阴阳了。《道德经》根本不提倡这种方式,文中说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真正的强是“自胜”而不是“胜他”。再比如《道德经》中论述大国与小国的关系。小国无非要安全感,所以大国给小国安全感,小国自然就会归顺了,这就是“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”。大国与小国实力完全不同,但老子却不提力胜吞并,而是用“以下”的方式来处理,哪有某度所讲的既排斥又关联,就是奔着“和”去的。如果大国排斥小国,早就将其灭了。整体是一个互化的过程,是在“一”之下的消涨,而对立就是力胜的过程,是对“一”的破坏。“一”不存,“二”从何来?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。天为阳,地为阴,这是基于天地整体来说。没有天,何来地,没有地何来天?再比如男为阳,女为阳,这是基于人类这个物种,或者基于家庭,社会关系等等整体下的论断。故《道德经》第二章就说: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有恶的存在,才有美的存在,如果哪一天没有恶了,自然也就不存在美了。同理善与不善也是这样的道理。基于这样的理论自然就可以得出“六亲不和有孝慈,国家昏乱有忠臣”。正因为没有弄清整体论,只是以对立论去思考,危害就特别大。比如善与恶的问题。有人主张加大惩恶力度以存善,有人主张加大扬善力度以隐恶,有时两者吵得不可开交。这两种见解都是头痛治头,善在,恶难道会消失?真正要去改变的不是善与恶,而是生出善与恶的“一”。这个“一”就是利,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的“可欲”。这个“欲”不灭,善和恶就会一直存在,如果灭了,那就复归于“朴”,见素抱朴。人人思利,则恶行难断,必层出而不穷,人人恬静,恶行自然淡去。想应用阴阳就必须得将阴阳的关系进行精确的定位,才能使用。又如一个人气胜,好怒,烦燥,容易发火,那肯定是阴不足了。做出这样推理的道理很简单,这是基于一个人的整体来说的,气盛说明阳太过,阳太过自然就会引发阴不足。因为盘子就这么大,一个多了,另一个自然少了。这个一多一少自然是基于一个整体得出的结论。再比如很多人在讨论为什么现在结婚率这么低,找出的原因很多。我也写过好多篇。但从阴阳整体论的视角去考虑这个问题,就变得十分简单了。婚姻需要男女匹配。匹配是需要条件。几千年来的婚姻匹配条件是:男娶弱妻,女嫁强夫。当然公主没有办法了,因为男人最强也不可能强过他们家,故公主用“下嫁”一词。好在“公主”人数并不多,故不会造成婚姻冲击。图片
这里给出的数据是女生大于男生,我不知道他们的数据来历,我又去国家统计局查了一下,2025/01/24公布的2023年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(2021―2030年)》统计监测报告中提到: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为2948.9万人,比2022年增加45.7万人;占在校生的49.9%,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均衡。其中女研究生为196.3万人,占全部研究生的50.6%;普通本专科[4]、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别为1887.2万人和564.3万人,占比分别为50.0%和56.0%。两个数据是有冲突的,但不管是哪一个数据,都在说大学生中女性与男性的比起码达到1:1甚至更高,这是女性地位的提升,对于男女平等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,值得祝贺。汉景帝说:食肉不食马肝,不为不知味;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,不为愚。故我写好多篇,只会提皮毛,不触本,能悟自然悟,悟不到就是消遣之文。故仅用阴阳对立论,肯定推导不出结论,不但会离题千里,还会陷入相互指责的状态,找不出解决方案。故阴阳整体论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考方式。这是阴阳可以正确应用的前提,对此感兴趣的仔细看看,这是一切的根基。以上仅为个人观点,未必就对,仅供批评之用,请谨慎待之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